项目名称:工业废盐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利用项目
预计投入:面议
合作方式:技术合作
联系人:周国勇 17600880246
项目详情:
一、项目背景和意义
据《无机盐工业》媒体平台报道,2019年4月23日,江苏中丹化工技术有限公司发生火灾事故,起火点正是位于该公司的污水车间废水储蓄罐,根据公示,2018年第四季度,中丹化工共产生危险废物2801.883吨,实际利用处置量为2595.43吨,累计贮存量为887.862吨。固废、危废处置已经成为制约化企绿色发展的一大难题。
在近日举办的化工行业危险废物及废盐处理处置论坛上,很多企业也反映了这一问题。由于企业的固废或危废生量大、成分复杂、毒性大,且各家的成分不尽相同,缺乏可行的处理处置技术,有些甚至只能在企业内部堆存,造成很大的安全环境隐患。
固废、危废相关的法律法规愈加严格,《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修订草案已通过司法部部务会审议,并将报请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这部被誉为史上最严的“固废法”,强调固体废物产生者是固体废物治理的首要责任人,新增了对未及时公开固废产生、利用、处置信息等违法行为的处罚措施,同时提高了不设置危险废物识别标志等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
“化工行业需要绿色化转型,低成本高污染的发展模式已经走到尽头。”中国政法大学环境法研究基地主任王灿发说,“两高”强调要坚持全链条、全环节、全流程对非法排放、倾倒、处置、经营危险废物的产业链进行刑事打击。
据了解,石油和化工行业危险废物具有产生量大、成分复杂、处理处置难度大等特点。2017年全行业产生危险废物1586吨,占工业危废的26%,《国家危险废物名录》中石油和化工相关的共有28类,占56%。其中,既包含原料又含有产品以及中间产物,有些残渣含有大量有毒有害物质,而现在还缺乏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处理处置技术。
工业废盐主要来源于农药、制药、精细化工、印染等多个行业。
“全行业每年产生废盐1000万吨,大量高浓度含盐有机废水或高含盐母液通过蒸发结晶产生的含有机物的废盐没有出路。”中国化工环保协会秘书长庄相宁说,如精细化工行业的生产流程长、工艺复杂、产品收率低,导致大量的原辅料中间体进入母液中。如果仅仅采用蒸发结晶等方式对母液进行处理,母液中含有的有毒有害物质将进入蒸发得到的废盐中,废盐如果利用处置不当会给周边环境带来较大的风险。
潍坊滨海经济开发区作为山东省高端化工园区,区域内农药、医药化工、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工业废盐高达50万吨/年,工业废盐(危废)的处置方法通常为填满和焚烧,1吨成本少则上千元,多则上万元;由于处理难度大,不同企业的废盐含有杂质种类、数量不同,采用的技术方法可多种多样。即使是用同一种方法,采用的工艺路线参数均可能不同,技术难以复制推广。这些废盐往往需要进行多道无害化预处理工序,成本较高。目前,仅仅依靠第三方危废处置单位无法满足企业需求,且5000-6000/吨处理成本企业无法承受;很多企业大都将废盐堆存在企业内部,越积越多;有的有的企业探索开展了废盐的无害化处置和资源化利用,但由于缺乏相关标准和降低TOC的关键技术,无法打通下游环节如“氯碱、纯碱行业”,仍然只能按照危废进行管理,这不仅对企业正常生产造成严重影响,还存在巨大的环境污染和安全隐患,更不符合国家法律法规。
二、关键技术和解决的难题
(一)存在难题
1、国家环保、安全法律法规对危废管理越来越严格,企业面临违法、违规处罚,限产、停产危机。
2、区域内第三方固废处置单位缺乏废盐处理的高端技术,单纯依靠焚烧、填埋,成本高,容量小,极易造成二次污染的危害,无法满足企业需求
3、企业处理成本高。委托第三方危废处理单位处置5000-6000/吨的费用企业无法长期承受;缺乏废盐处理关键技术,处理成本高且达不到下游使用指标,造成大量废盐长期堆存在企业内部,越积越多,只能按照危废进行管理,不仅对企业正常生产造成严重影响,还存在巨大的环境污染和安全隐患,更不符合国家法律法规。
4、缺乏废盐相关标准和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利用的关键技术,下游“氯碱、纯碱”企业不敢接受,无法打通上下游环节。
(二)关键技术
1、重大理论突破。
针对化工行业废水处理副产杂盐的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问题,遵循“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的处理思路,针对河北、江苏、山东等地二十余家不同化工企业产出的废水处理副产杂盐,现已完成了杂盐资源化关键技术的实验室研究和小试设备集成,并于2017年获得了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精细化工行业高盐、高浓有机废水无害化处理与废盐资源化集成技术工程示范及产业化推广”(独立申报)课题(编号:2018ZX07402005)的立项资助。
2、关键技术突破
采用高温热解、煅烧,光氧催化、连续析晶、微生物转化等关键技术,自主开发热解、催化装置,将工业废盐TOC降到10以下,彻底脱出盐晶核中的有机物,达到氯碱标准使用要求。
3、建立工业废盐标准和检测方法。
依托中科院过程所、清华大学化学院、环境工程学院、中国化工协会,联合,参照工业盐产品的质量标准和纯碱、氯碱厂工业盐使用要求,制定工业杂盐产品质量标准。提供高盐废水无害化处理与杂盐资源化利用的相关技术规范、技术指南和检测方法。
4、商业模式建立
采取合法的区域内转移的模式。前期采取企业个性化定制技术和设备,单向处理,满足标准要求指标,供给下游企业使用;后期建设固废处置中心,废盐集中收集处置,达标供给下游企业使用。打通园区、杂盐企业和下游客户上下环节,形成产业闭环,真正做到杂盐的资源化和减量化、无害化处理。
三、资源优势
(一)人才团队和技术优势:中科院过程所、清华大学化学院、环境工程学院、中国化工协会专业博士、专家团队40多人,专业覆盖有机合成、环境工程、水处理等专业。
(二)区域资源和市场优势:区域内工业废盐生产企业集中,由亚洲最大的纯碱厂和氯碱厂,且已经和绿色化工园区有代表性的8家农业、医药企业,区域内纯碱厂、氯碱厂达成合作意向30万吨工业废盐。
(三)标准和模式优势:已建立工业废盐标准,并获得海化、海能等氯碱厂认可;区域内转移模式符合国家地方环保政策,符合园区、上下游企业要求。
(四)成本和环保优势:工业盐处理成本2000-3000元/吨,远低于企业自己处理成本和第三方危废处理机构5000-6000元/吨,为企业降低50%的处理成本。工业废盐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利用,安全环保,循环经济。
四、社会环境效益
工业废盐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利用,建设“工业废盐处置和应用示范基地”,可有效缓解地方安全环保压力,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打通上下游产业链,循环经济,形成工业废盐企业标准、行业标准,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安全环境效益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