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动能转换都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支撑带动。9月16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省发改委总经济师张中英介绍了新中国成立70年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山东在推动科技创新方面成绩突出。
科技创新投入持续增长
从全社会研发经费看,2000年-2018年,全省研究与试验经费从52亿元增长到1643.3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15%,超过2017年欧盟15国平均水平。从财政支出看,省级财政科技支出由15.7亿元增长到230.8亿元,年均增长16.1%。去年,我省启动实施了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整合科技财政资金100亿元,重点投向大科学计划、大科学平台、大科学装置以及大科学中心建设。从支持方式看,2018年,通过省级创新券给予使用共享科研设施与仪器费用补助过亿元,推动全省900余家企业、科研机构的4000多台(套)科研设施与仪器实现共享,在全国率先实现与国家重大科研设施和大型科研设施与仪器网络平台的对接,共享单位和仪器数量均居全国首位。
创新主体数量和投入显著增加
企业在技术创新、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中的主体作用不断强化,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加快构建。创新企业数量不断增加。全省有R&D活动的单位数接近1万家,高技术企业中开展R&D活动的企业达到1001家,占比近50%。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由2014年的3410家增长到2018年的8916家,提升了2.6倍,居全国第6位。企业创新投入不断加大,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开发经费由2000年的65亿元提升到1383亿元,年均增长18.5%。
创新平台体系不断完善
重大科技平台建设取得突破,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有望成为我国海洋领域首个国家实验室,济南超算中心是国家布局的六大超算中心之一,青岛国家深海基地成为“科学号”科考船的停靠母港、深海勘探开发的重要研究基地。技术创新平台体系不断完善,全省共拥有国家工程实验室16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家、国家重点实验室21家、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68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189家,累计培育省级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713家,企业技术中心1973家。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高等技术研究院、能源研究院、产业创新中心等正在有序组建,与中科院、武汉理工大学、江苏省产研院等20余家科研院所、企业、机构建立了全面战略合作关系。 科技人才队伍迅速壮大 研发人员数量增长较快,全省R&D人员由2000年的9.1万人增长到50万人,提高了近6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人员由2000年的6.3万人增长到38.6万人,提高6.1倍。研发人员层次不断提高,住鲁院士达73位,国家“千人计划”专家超过200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260人,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416人、泰山学者1243人、首席技师1509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