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市昌乐县原有铸造加工企业100多家,长期以来,大部分铸造企业一直延续落后的生产工艺、生产设备,既耗能高、又污染大,作为县内传统特色优势产业的铸造产业越来越不适应绿色、高端、智能化发展要求。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思想,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昌乐县从铸造产业长远发展大局出发,立足铸造企业转型升级,努力推动铸造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加快产能认定,打好转型基础。一是全面吃透上级精神。潍坊市下发《铸造行业转型升级实施意见》后,昌乐县迅速组织专门队伍赴北京与中铸协洽谈合作事宜,2019年12月23日,与中铸协签订了《昌乐县(区域)铸造产能评估合作协议》, 就产能认定、 产业发展、整改提升等达成合作意向。今年1月8日、4月7日,先后两次邀请中铸协专家到昌乐县对产能认定工作进行查验,现场指导问题整改。二是全面动员部署。充分发挥昌乐县铸造协会、行业主管部门、镇街区职能优势,通过摸底排查、调研座谈、召开铸造协会理事会等多种方式,讲明产能认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思想上达成共识。同时,全面做好企业信息摸排工作,逐个建立档案台账,确保任务清、底数明。三是加强产能认定结果应用。无论企业大小,无论有色金属铸造还是黑色金属铸造,只要是与铸造相关的企业,昌乐县全部纳入产能认定范围。产能认定完成后,对没有产能的铸造企业,立即组织专门力量落实关停措施;对有产能的铸造企业,结合工业企业综合评价,实行分级分类管理,通过差异化政策,引导铸造产能向低排放、低能耗、技术工艺先进方向转移置换,促进铸造企业向绿色化,高端化,智能化方向转型。
二、加快整改提升,打造样板企业。一是“一企一策”, 制定整改方案。产能认定同时,昌乐县即聘请6名省铸造专家利用两周时间,现场调研,搜集资料,与企业一对一制定整改提升方案,经专家、企业双方同意后,组织专家评审委员会成员召开评审会,评审会邀请县发改、工信、应急、生态环境等部门负责同志参加,各部门分别从各自职能角度提出整改意见,评审通过的,按照整改方案进行整改提升;评审未通过的,继续优化完善整改方案,经2次评审仍未通过的,取消整改资格,列入拟淘汰名单。截至目前,昌乐县共有10家企业通过评审、38家企业通过预审,其他20家企业完成现场调查。二是依法依规,推进整改。铸造企业整改提升是一次涉及污染治理、节能降耗、安全生产、质量提升的综合性改造,昌乐县及时组织镇街区、相关部门和专家组成员成立联合专业团队,对企业进行联合指导、联合执法、联合验收,整改过程严格依照环保、质监、安监、节能等相关政策要求整改,真正把科学整改贯穿到全过程、落实到各环节,截至目前,昌乐县已有50余家企业开展整改提升,整改投入达2亿元。三是提升标准,打造标杆。全力扶持浩顺机械、圣鑫管业、天通机械、天原管业等企业争创中国绿色铸造示范企业,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组织企业对标学习,借鉴标杆企业先进的整改思路、整改方法,以点带面,推动了昌乐县铸造企业整体提升。
三、多方协调推进,助力转型升级。一是强化组织领导。成立昌乐县铸造行业转型升级领导小组,从县发改、工信、生态环境、应急、市场监管等部门抽调人员,负责县铸造行业转型升级工作的组织协调和推进落实;成立铸造行业转型升级专家组,为昌乐县铸造企业整改提升、铸造产能认定、铸造园区建设等提供专业指导、管理咨询、验收评价等多方面服务。二是积极走出去开拓视野,引进来借智转型。先后组织20家企业负责人参加中国铸造展会等国内外展销活动;带领50余家企业负责人到河北泊头、上海、长春、宁德、溧阳等地先进企业考察学习;先后4次邀请业内专家培训企业负责人300余人次;邀请中铸协、中国第一机械设计研究院、省铸协等70余人次到企业实地指导;积极与中铸协,省铸协有关专家洽谈交流,反复论证产能问题解决办法,探寻铸造产能认定最佳途径。三是强化督查考核,调动各方积极性。将铸造企业转型升级纳入全县新旧动能转换考核,增加分值、加大权重,综合采取明查暗访、随机抽查、“回头看”检查以及联合执法。公布“黑名单”,集中曝光警示、约谈相关负责人等多种方式,倒逼铸造企业加快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