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的决策部署和省、市工作要求,聚力破解当前影响制约我市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突出问题,市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依据《山东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2021年行动方案》和《潍坊市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结合我市实际,研究制定了《潍坊市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2021年行动方案(征求意见稿)》,现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欢迎提出宝贵意见建议。
公开征求意见期限:2021年5月12日至5月20日。
联系人:王平礼8090648;崔爱虹8237848。
邮 箱:fgfzk@wf.shandong.cn。
潍坊市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潍坊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代)
2021年5月12日
潍坊市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2021年行动方案
(征求意见稿)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的决策部署和省、市工作要求,聚力破解当前影响制约我市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突出问题,依据《山东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2021年行动方案》和《潍坊市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潍坊市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2021年行动方案。
一、推动惠企政策精准推送和有效落实。开发建设“潍企通”服务企业发展智慧管理平台,上线“政策超市”功能,汇集发改、工信、财政、人社、市场监管、税务等三十多个部门涉企政策,全方位打造惠企政策库,根据适用对象、覆盖范围等要素进行标签化分类,按照“查询”、“推送”、“兑现”三个步骤,推动惠企政策的按需查询、精准推送和快速兑现。严格贯彻《落实“六稳”“六保”促进高质量发展政策清单(第二批)》(鲁政发〔2021〕4号)提出的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免征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政策的执行期限延长,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起征点提高,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所得税优惠,中小微企业新吸纳劳动者就业以工代训补贴等惠企政策,确保应减尽减、应免尽免。汇聚优质服务商资源,开发一批具有竞争力的专业化服务产品,培育一批示范平台和服务品牌,构建“基础服务+专业指导+高端定制”相结合的民营经济、中小企业平台服务体系,不断优化与政策配套的相关服务。(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财政局、市人社局、市市场监管局、市大数据局、市税务局)
二、促进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壮大发展。围绕工业“四基”领域、制造业强国战略十大重点产业,用好中央财政奖补资金,建立“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库,实施“市级-省级-小巨人”的梯度培育,着力打造一批专注细分市场、聚焦主业、创新能力强、成长性好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加强对“小巨人”企业宣传,及时总结推广“小巨人”企业好的发展经验和做法,通过各类渠道加大宣传,提升知名度,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合力支持的良好氛围。实施优质中小企业成长帮扶机制,对企业信息实行动态管理,逐企设立问题台账分级负责帮扶,组织共性问题专项对接,助力企业健康发展。2021年,对认定的省“独角兽”企业,市财政给予300万元奖励;力争新增1-2家省新跨越民营企业并争取获得省扶持资金;力争新增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0家以上,省级10家以上,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家以上,瞪羚企业6家以上。(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财政局)
三、实施民营企业数字化赋能行动。聚焦中小企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升级难题,借势省“万名数字专员进企业”行动和市场化服务,省市县三级联动培育数字专员,推开“顾问+雇员”专业服务,为企业提供专业顾问、精准诊疗,帮助企业化解转型难题。2021年,力争培育数字专员150名以上。有序推动重点行业和领域实施联网和数控化等改造,全面构建产业链条完善、企业梯次发展、公共服务齐全、产用深度融合的智能制造生态体系。2020年,力争重点培育10家智能工厂、10个数字化车间和10个试点项目。鼓励企业通过公有云、私有云、混合云等多种形式,推动化工装置、工业锅炉、炼铁锅炉、智能装备等11类工业设备上云。2021年,实现5G基站建设累计8000个以上,逐步实现全市重点区域、重点行业5G信号全覆盖,力争联网的工业设备突破100万台(套)。落实省级产业互联网工程,支持歌尔等重点企业持续开展国家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程。2021年,全市培育产业互联网平台10家以上,打造50个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工业互联网行业应用场景,两化融合贯标试点企业累计突破100家。(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科技局、市财政局)
四、推动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集聚发展。以产业特色明显,产业规模和经济效益突出,品牌影响力强,工业互联网应用深入和组织管理体系完善等为发展导向,建立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培育库,引导每个县市区重点培育打造1—2个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加强市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培育认定和管理,择优推荐优质集群申报省特色产业集群,推动形成一批特色和优势突出、产业链协同高效、核心竞争力强、公共服务体系健全的特色优势产业集聚区,构建省特色产业集群示范带动,市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为支撑,各县市特色优势产业为基础的产业集群集聚发展新格局,为全市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2021年,重点培育认定市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20家左右,争创省特色产业集群1家以上。(责任单位:市工信局)
五、深入落实“山东制造·网行天下”专项行动。积极培育“山东制造·网行天下”示范载体,重点推进1家省特色产业集群、3家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3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成为网销示范典型,借力云端促进企业快速融入供应链,实现快速发展。积极推动山东安丘(绿色食品加工)特色产业集群与泰图千朗(山东)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深度合作,选择1-2家集群企业建立合作试点,为“山东制造·网行天下”树立潍坊样板和积累实践经验。落实优质工业品严选计划,围绕绿色食品、机械装备、纺织服装、电子信息等重点产业领域和特色产业集群,重点推动以“专精特新”、瞪羚企业为主100家左右企业参加省“千品竞发、千企千亿”活动,全力打造电商市场的爆款产品和潍坊制造网络热销品牌。积极组织童装、女装、食品、机械装备、五金、安防等企业参加省直播订货会、超级工业城采销大会、山东制造大店、“标杆工厂行”等市场拓展活动,不断提升潍坊企业触网及网销水平。以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建设为契机,以现有农业特色产业聚集区和寿光蔬菜、诸城绿茶、安丘大姜等地域品牌及深加工产品为基础,深化与阿里、京东、拼多多等全国性电商平台合作,通过开展“直播节庆”活动打造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潍坊电商品牌。加强对“山东制造?网行天下”行动期间的市场行为监管,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以次充好等不法行为,维护良好市场秩序和消费者合法权益。(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财政局、市商务局、市市场监管局)
六、加强中小企业普惠金融服务。延续实施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和信用贷款支持政策,开展中小微企业服务提升年活动,加快构建“敢贷、愿贷、能贷、会贷”长效机制。督促金融机构细化落实小微企业授信尽职免责标准,适度降低小微从业人员利润指标考核权重,实现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增速、户数“两增”,推动大型商业银行力争实现2021年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较年初增速30%以上。按季度对银行业金融机构中小微企业信贷投放的增速、利率情况通报,引导金融机构持续提升民营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质效,不断提高首贷户数比例。围绕提高工业用地抵质押率、挖掘抵押物剩余价值、拓宽抵质押范围等,进一步完善抵质押物“价值重置”机制。积极搭建支持小微企业融资的政府性融资担保增信体系,通过开展“政银担”风险共担业务,鼓励融资担保公司降低担保费率,提高对小微企业的融资服务水平。持续实施首贷培植、银税互动、应收账款质押、应急转贷、续贷支持等政策措施,扩大科技创新型小微企业信用贷款规模,支持高成长制造业小微企业中长期贷款。壮大科技型中小企业库规模,组织符合条件的企业参加科技部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评价,支持50家以上科技型中小企业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落地,落实好将单户企业纳入风险补偿的科技成果转化贷款年度余额提高到2000万元政策。(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科技局、市地方金融监管局、潍坊银保监分局、人民银行潍坊市中心支行)
七、大力开展供应链金融。加强对山东省供应链金融奖励政策宣传,聚焦关键产业链优选核心企业,组织核心企业纳入省供应链金融“白名单”。鼓励我市核心企业围绕上下游企业,通过确认应付账款、开具商业汇票、签发供应链票据等,发展供应链金融,支持与上海票据交易所供应链票据平台对接。鼓励支持金融机构、国有企业围绕我市主要产业链、产业集群进行供应链金融创新,根据行业特点设计专项信贷产品及方案,促进产业做大做强。支持企业积极申报山东省供应链金融奖补资金。(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财政局、人民银行潍坊市中心支行)
八、发挥社会资本杠杆作用和投资效能。发挥新旧动能转换基金作用,通过放宽返投认定标准、加大让利力度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本。以基金为合作纽带,深化与国内高端资管机构合作,借助其项目、资源和人才优势,结合我市产业发展实际和需求,推动“资本+项目”双引进、双发展。构建基金、银行、券商、担保机构合作模式,为企业提供涵盖股权投资、银行贷款、券商保荐、政策性担保的多要素、一揽子金融方案。对纳入省级瞪羚、独角兽、单项冠军名单的企业,引导基金予以重点关注和支持。力争全年新旧动能基金实现投资70亿元。(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财政局、市地方金融监管局)
八、贯彻落实企业发展安全质效年活动。严格落实《山东省生产安全事故应急办法》,实施安全生产驻点监督,向化工园区和民爆、爆破作业、建筑施工、两客一危、港口危险货物装卸仓储、矿山、危险化学品、冶金等重点行业领域企业派驻人员,强化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深入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守牢安全生产底线。深化“亩产效益”评价改革,全面落实“亩产效益”差别化政策,拓展评价结果应用领域,进一步规范指标数据采集口径渠道,实现评价工作全部依托数据平台开展,规上、规下工业企业全部纳入评价,持续倒逼产业升级,力争全年评价企业10000家以上。严格控制“两高一资”项目审批,新建“两高一资”项目,必须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落实产能、煤炭、能源、碳排放、污染物排放减量替代要求,必须经省审核评估后才能核准备案;已经立项的暂停办理其他手续,尚未开工的暂停开工建设,确有必要实施的,必须经省审核评估后方可继续实施。不符合产业政策、不依法依规落实减量替代要求的,一律不予核准或备案。(责任单位:市政府安委会有关成员单位、市工信局、市发改委)
九、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做好即将出台的《山东省民营经济发展促进条例》实施工作,全面清理和废止不符合条例规定的行政规范性文件和其他政策措施文件,尤其是行业准入、资质标准、产业补贴、招投标、政府采购等领域的歧视性规定或没有法定依据的差异性规定。全面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建立健全重大政策会审、政策措施抽查、投诉举报处理和回应机制,推进公平竞争审查第三方评估,强化制度刚性约束。注重民营经济发展环境营造,加强规划引领,积极培树发展典型,引导各县市区、开发区积极争创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先进县(市、区),探索创新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新路径,为争创国家民营经济示范城市夯实基础。加强对参加省综合评价的省特色产业集群、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的先期指导,突出经济社会效益,挖掘发展特色,提升建设水平,力争进入省综合评价前10位,并争取到省100万元奖励资金。以升规纳统、瞪羚、独角兽、专精特新“小巨人”、单项冠军及公共服务示范平台等为重点,以省县(市、区)综合评价指标为基本遵循,做好各类评价要素的发展规划及分类提升,力争1个县(市、区)进入省综合评价前3名,并争取到省500万元奖补。(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财政局、市司法局、市市场监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