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潍坊市创新探索产才融合发展新路径,开展“双百行动”推动产才融合发展,积极推动校地校企深化合作、搭建更具实效的服务企业平台。作为潍坊市第一批赴重点高校院所的科技人才专员——寒亭区开元街道宣统委员张婷婷,她要到河海大学开展为期半年的产学研合作对接工作,包括组织校地双向交流互访活动、宣传潍坊政策、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吸引广大人才来潍、推动科研平台落户等。河海大学是一所以水利为特色、工科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在水利工程、土木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等领域均具有领先优势。如何让科研成果走出河海、走进潍坊,成了张婷婷时常思考的问题。
做好“代言人”,宣传潍坊政策
选派干部到国内重点高校院所担任科技人才专员,是潍坊市委大力实施“人才兴潍”行动、深入推进校地合作的重要举措。到岗后,她利用一切机会宣传潍坊、推介潍坊,通过人事处、科技处、产业研究院等重点部门,大量发放《人才政策要点汇编》,将人才政策以点带面传达到教职工、在校生等群体。初到河海大学,每天都会认识新的老师,她设计了推广卡片,将人才政策二维码、科技人才专员任务印制在卡片上,通过小卡片与老师们迅速拉进了距离。
5月份,潍坊市为科技人才专员提供了《潍坊市“十大产业”领域企业技术需求汇总》。根据前期与老师们交流的体会,她意识到发布企业需求是推动科技成果落地转化的良好抓手。考虑到“十大产业”领域企业技术需求多,电子版不便于老师查阅,她印制了200册《潍坊市“十大产业”领域企业技术需求汇编》、500张推广卡片,一一为老师们上门送达。同时,通过校园门户网站、办公信息平台等方式,广泛推介“十大产业”领域企业技术需求,多渠道做好宣传。整个5月份,她的日程排得满满的,当面对接了20多名老师,联系企业12家,正在为3名老师做好跟踪服务。
做好 “牵线人”,推进双向交流
科技人才专员的目标任务是助力科技人才创新创业、推动科技成果落地转化、促进科研平台落户研发。校地双向交流,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措施。她通过查阅资料、整理网站信息等,梳理了河海大学水环境与生态保护、农业节水技术与管理、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等12个领域的科技成果,及时向科技局、人社局、水利局等部门推送,帮助河海大学老师申报了2021年潍坊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协助老师开展潍河流域水文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等工作。
在寒亭区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协调下,她积极推进校地交流活动。5月26日至27日,组织河海大学5个研究团队20余名专家到寒亭区对接交流。5个专家团队就各自研究领域进行专题报告,分享了最新科研成果。通过实地对接交流,实现了人才、技术需求方与河海大学的精准对接,校地双方在污水处理、水文遥感技术、水文信息化建设、新材料等方面达成合作意向8项。为了让专家团队更直观地了解潍坊,组织专家团队参观了国家农业开放发展综合试验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等重点项目。为做好科技成果转化示范效应,她还特意协调力学与材料学院吴教授参观了新材料对口公司,双方达成了合作意向。
做好“小学生”,融入高校发展
科技人才专员面临的环境是全新的,工作上也没有先例可循。她摒弃“做客”心理,发挥好河海大学(潍坊)智能感知技术创新研究院平台作用,积极主动参与河海大学工作。先后参与了河海大学(潍坊)智能感知技术创新研究院规章制度修改完善、2021年度大禹水利科学技术奖申报等多项工作。为尽快融入科技处,她认真学习科技成果转化办法、科研人员考核办法等,了解河海大学科研体制机制建设,主动承担综合办、科协等多科室工作,先后参与了河海大学科研大会素材征集、河海大学科技活动周主题科普活动等,通过一项项业务合作,她与科技处同事更加熟悉,也更深刻体会到河海大学“艰苦朴素、实事求是、严格要求、勇于探索”的校训。
人才,是发展的“第一资源”。作为科技人才专员,她总觉得时间紧迫,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她说,“科技工作者严谨治学、攻克难关,以科技创新成果造福于民。潍坊市精准对接31所高校院所,打造人才聚集前沿阵地。相对于这些宏观工作来说,我能为校地合作尽绵薄之力,这是应该做的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