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创新高校选人用人机制,通过打造应用型教师队伍,促进教研产深度融合, 增强高校创新服务能力。
日前,山东交通学院李伟教授率领团队,成功将承重1.5吨的卡车板簧从现有的26公斤重降到了10公斤。这一成果不但在济南双创大赛上获得三等奖,还顺利拿到了400多万元的成果转化基金。山东交通学院汽车工程学院教授李伟说,“原来的板簧是钢铁的,我们的是玻璃纤维的。最厚的这个地方是42毫米120来层,使整个板簧属于每一个截面上的应力是相等的,这样我们能达到了真正的降重的目的。”
高校作为科技创新重要策源地,长期存在着研非所用、用非所研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山东创新高校人才选聘机制,打造应用型教师队伍,促进教研产深度融合。山东交通学院通过出台科研经费、职称评定等方面的扶持政策,吸引了大批具有行业从业经验的高层次人才入校任教、指导科研。李伟教授就是其中之一。山东交通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来逢波说,“我们引进了这样一批具有企业工作经历和行业工作经验的这种师资,他能够把企业和行业一线的这种科研成果和工作的经验带入到课堂来,他们拉动了整个发展的过程和进程。”
截至目前,山东交通学院累计引进100多名具有行业工作经验的博士以上人才,30多项技术成果顺利转化。解决研非所用难题,除了“请进来”,还要“走出去”。山东理工大学创新实施“一人双岗”计划,让教授进企业担任技术副总。药学教授马钦元到企业挂职后,帮助企业突破了原料药和医药中间体从化学反应到生物合成这一关键技术瓶颈。山东理工大学生命与医药学院副教授马钦元说,“这种形式把我们老师培养成一个“出得了学堂,进得了厂房”的一个既有理论研究,又有应用技术的一个全方面的人才。”
山东理工大学眼下共有400多名专家教授担任“科技副总”,累计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 200多项,合作开发项目100多项。山东理工大学党委书记吕传毅说,“这些博士教授到企业去以后,它不仅仅是对企业服务,他还建立起了一座座我们高校通向企业的桥梁,助推了我们高水平大学的建设。”
促进教研产深度融合,增强高校创新服务能力。目前,全省高校已结对科研院所546个、产业园区224个、重点企业或链主企业786个、行业协会506个。山东省教育厅科技处处长曾宪文说,“在研用之间架起一个便捷快速的桥梁,促进教研产的深度融合,使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经济社会发展,为创新型社会建设,提供人才智力和科技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