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申请创造了两个记录:
一个是申请数量创历史新高,一个是通过率创历史新低!
小巨人申请越来越难的原因到底有哪些呢?
1. 申报条件和流程的增加和细化:随着政策的不断更新和完善,小巨人企业的申报要求越来越严格。例如,增加了实地抽查,提出了更高的企业管理标准,并且对企业的专业化、精细化、创新、链、品牌等方面提出了具体指标。此外,申报材料的准备也变得更加复杂和细致,需要消耗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2. 申报数量的增加导致竞争加剧:2023年全国申报数量创历史新高,评审约1.5万家,通过近0.4万家。这种数量上的激增意味着每个成功申报的名额被多家企业争夺,从而使得申报难度加大。
3. 对申报质量的要求提高:为了确保申报的质量,政策中明确了一系列严格的申报条件,如提供虚假信息、近三年发生过安全、质量、环境污染事故、有偷漏税和其他违法违规、严重失信行为等都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申报结果。这些条件的设定旨在筛选出真正符合条件和有潜力成为小巨人的企业。
4. 政策导向和市场需求变化:小巨人企业的认定不仅是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认可,也是国家推动中小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升级,对于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创新能力的小巨人企业的需求日益增加,这也间接提高了申报的门槛。
5. 政策执行过程中的问题:虽然政策初衷是好的,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可能存在一些问题,如各地工信部门在推荐过程中存在把关不严等问题。这些问题可能会影响到申报过程的公正性和有效性,从而使得申请越来越困难。
综上所述,小巨人申请越来越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政策要求的提高、申报数量的增加、对申报质量的严格把控以及政策执行过程中的问题等。
据专精特新智造指数跟踪显示,2023年工信部第五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认定共计3671家,该批申请数量创历史新高,合计约17000家,但是通过率创历史新低,约22.3%。
截至目前,全国累计培育出五批共12950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完成工业和信息化部此前到2025年前培育一万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目标,其中广东省“小巨人”企业数量位居全国省份(省、自治区、直辖市)第一。
与此同时,专精特新“小巨人”的申请难度也将越来越大,将从数量目标转向质量目标,认定工作和复核工作同步进行,进入不断优化的阶段。
认定指标的变化趋势,关注标准、品牌、研发
2021 VS 2023专精特新“小巨人” 企业认定标准变化对比
1. 精细化指标>产品标准体系
在精细化指标方面,对产品相关认证和标准提出更高的要求。2021年的认定标准是“产品生产执行国际、国内、行业标准,或是产品通过发达国家和地区产品认证(国际标准协会行业认证)”,2023年认定标准提升到“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品认证(国际标准协会行业认证)”,而“产品生产执行国内、行业标准”已经不再成为认定优势。
2. 特色化指标>自主品牌的市场竞争优势
在特色化指标方面,对产品品牌的市场竞争优势有了更高的标准。2021年认定标准是“拥有自主品牌”、“主导产品在细分市场占有率位于全省前3位”。2023年的认定标准,对产品品牌更加强调“拥有直接面向市场并具有竞争优势的自主品牌”,对细分市场占有率的要求需要达到全国10%以上。
3. 创新能力指标>研发投入力度
在创新能力指标方面,对研发经费投入的力度有了更高的标准。2021年的申请条件需满足“上年度营业收入在 1 亿元及以上,且近 2 年研发经费支出占营业收入比重不低于 3%”。2023年申请条件虽然只是文字略微变动,但实际上对研发投入占比的要求提高了1倍,申请条件为“近 2 年研发费用总额占营业收入总额比重均不低于 3%”。
随着专精特新企业数量的不断增长,对新晋认定的企业标准和门槛也将越来越高,已经通过认定的专精特新企业并不意味着进入保险箱,有效期限和复核检查成为不断优化专精特新群体的具体手段。正所谓不进则退,专精特新企业在产业链供应链关键环节的强链补链中,需要知己知彼,注重企业动态的定标和对标的战略管理。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发展,不仅体现了企业的实力和竞争力,更反映了中国经济的活力和潜力。这些企业,以独特的经营理念、科技创新和商业模式,不断推动着产业升级和转型发展。未来,相信会有更多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在资本市场中崭露头角,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注入更多的动力和活力。
与此同时,专精特新“小巨人”的申请难度也将越来越大,将从数量目标转向质量目标,认定工作和复核工作同步进行,进入不断优化的阶段。